法服

法服
道士作法或建醮時所穿的衣服。 制度甚嚴, 也叫作〝法衣〞, 戒壇律師所謂為之〝戒衣〞等。 《太清玉冊》卷六謂為道家祀天之服。 《太清玉冊》卷六: 〝道士、 女真體佩經戒符籙, 天書在身, 真神附形, 道氣營衛, 仙靈依托。 所之衣名為法服〞。 《道書援神契》: 古者祭祀法服, 有中單、 蔽膝佩裳之屬。 今法服乃其流也。 《孟子》: 衣服不備不敢以祭。 《禮記》曰: 古之君子必佩玉〞。 道士受經須依法飾服。 《洞真太上太霄琅書》卷四: 〝法服者, 法則玄數, 服之行道, 道主產生, 濟度一切, 物我俱通, 故名法服〞。 道教徒的法衣, 其品階各有等差。 三皇道士法服。 《洞神三皇經》: 〝受道之身, 改易進衣者, 身之章號, 為法服。 人或有衣玄青及, 白三色為科, 存甲子、 甲寅、 甲申之氣, 固身形也。 玄冠烏巾, 青縹單衣, 白芒草屣, 謂為法服。 得道升天, 文衣自至〞。 靈寶道士法服。 《洞玄請問經》下: 〝善備巾褐單裙, 讀經披衣, 法制則不得妄借人, 著不淨處, 名曰法服。 恆有三神童侍之〞。 《洞玄真一自然經訣》: 〝太極真人言, 受道執經, 法衣巾褐, 皆長三尺六寸, 三十二條。 若鹿皮巾褐至佳, 衣褐無條數也。 黃裳對之, 足下草屣、 皮屣, 韁可著耳〞。 上清道士法服。 《洞真四極明科》: 〝凡修上清道經、 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》, 入室之日, 當身冠法服, 作鹿皮之巾, 葛巾亦可。 當披鹿皮之帔, 無有紫青可用, 當以紫為衣, 青為裡。 帔令廣四尺九寸, 以應四時之數﹔長五尺五寸, 以法天地之氣。 表裡一法, 表當令二十四縫, 裡令一十五條, 內外三十九條, 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, 身備帝皇之體, 便應冠帶帝王之服故也〞。 女子學道之法服。 《洞真四極明科》: 〝當冠元君之服, 用紫紗作褐, 令用二丈四尺, 身袖長促, 就令取足, 當使兩袖作十六條, 身二十四條。 又作青紗之裙, 令用四十五尺, 作八幅。 幅長四尺九寸, 餘作襻腰, 分八幅, 作三十二條, 此作飛青之裙, 元君, 元君之服也。 身冠此服, 萬靈束帶, 千魔滅形, 給玉童玉女各十二人, 典掌法服也。 無此服, 不得詠於上清寶經。 輕以常服, 誦詠上經, 天魔侵景, 萬精亂音, 神散氣離, 又不得仙〞。 (見《無上秘要》卷四十三《修道冠服品》) 禮法規定的標準服飾。 《孝經‧卿大夫》: 〝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〞。 注: 〝先王制五服, 各有等差, 言卿大夫遵守禮法, 不敢僭上逼下〞。 《漢書‧賈山傳‧至言》: 〝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, 可謂盡禮矣﹔服法服, 端容貌, 正顏色, 然後見之〞。 《道門科略》: 〝道家法服猶世朝服, 公侯士庶各有品秩, 五等之制以別貴賤……夫巾褐裙帔製作長短, 條縫多少, 各有準式, 故謂之法服, 皆有威神侍衛〞。 《太平御覽》卷六七五引《傳授經》曰: 陸先生云: 對上下接, 謂之俯仰之格, 披、 褐而服也。 又云: 冠戴二儀, 衣被四象, 故謂之法服。 明清至今道士服裝通行的有: 〝天仙洞衣〞即高功、 方丈在道場上穿的繡有圖案龍鶴的法衣, 念經所穿的花衣或班衣, 也通稱法衣。 其他袍、 褂, 也都有定制。
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сделать НИР?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